克州第三轮(2021-2025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情况的报告
索 引 号 | MB1988890/2025-00032 | 主题分类 | null |
发布机构 | 克州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 2025-04-03 12:54 |
名 称 | |||
文 号 | 〔〕号 | ||
来 源 | 克州农业农村局 |
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克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在自治区草原奖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政策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克州横跨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地理位置独特。7.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2.4%为山地,7298.14万亩天然草原是祖国西部1195公里边境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新疆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的14.77%,是南疆7大河流的主要产流区,地表水年径流量79.62亿立方米,90%以上的水源流入喀什葛尔流域和阿克苏平原,为哺育南疆绿洲和汇入塔里木河提供了水源。
克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自2011年实施,涵盖了全州三县一市、36个乡(镇)(其中纯牧业乡镇25个)、265个村,涉及农牧户29478户、农牧民11.84万人。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等,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引导牧民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克州2021-2025年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累计到位资金81987.5万元,用于支持全州每年按照规定落实1440万亩草原禁牧和3103万亩草畜平衡的农牧民予以补助奖励。草原禁牧补助标准6元/亩·年,年补助资金8640万元;草畜平衡奖励标准2.5元/亩·年,年奖励资金7757.5万元。
克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3月启动发放工作,最迟的县市在9月底前通过一卡通将资金发放到农牧民手中。2021-2024年累计支出65596.71万元,执行进度99.98%,累计结余11.29万元;2025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6379.5万元预计在9月底前发放完毕。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实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同时,与各县(市)签订了落实草原生态奖补工作责任书,保障了草原奖补工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县市实际,制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了政策目标、实施范围、补助标准、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并要求各县(市)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上的任务、内容、措施等实施,保证了草原奖补各项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展。
(三)健全档案管理。加大牧户信息管理,为每个农牧户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档案,详细记录29478户农牧户基本信息、草原承包面积、禁牧和草畜平衡情况及补助奖励资金发放等内容,并纳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
(四)加强监督检查。为了防止出现滞留、套取、冒领和贪占资金问题,组织财政、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查,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重点检查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补助奖励发放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奖补资金能够落到实处,保障牧民的权益。2021-2024年期间,州直部门年督查次数不少于10次,入户走访17个乡镇(场)139个行政村15320户农牧户家庭,州级抽查面达50%以上,县级抽查面达75%以上,全面了解草原承包和草原补奖资金发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资金精准发放提出审核建议。通过日常监管,巡护巡查,发现违反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案件12件,罚款1.01万元,批评教育24人,同时抄报县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领导小组。
(五)加强宣传力度。为广泛宣传草原奖补政策,克州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重要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提高牧民的政策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阿肯弹唱、印发宣传单、宣传册,设立咨询台、张贴标语、布设宣传展板、车载广播、实地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为落实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21年-2024年共宣传123场次,共发放宣传单8.6万余份,横幅110个,宣传手册共计2000余份,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示宣传牌5块,受教育人员11.34万余人次。宣传教育次数达到9次/年,受教育的农牧民群众7350人次。
(六)配套政策方面。一是推进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按照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细化程序、加大宣传、全面推进的要求,深入乡、村、牧户,由村委会与使用草原的单位或个人签订草原承包合同书,明确面积、四至界限(坐标)等内容。同时,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制定了《克州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进一步完善草场确权承包工作。目前全州共换发草原承包合同书24870份,确权草原面积4588万亩,并经自治区审核全部通过。在草原合同书复核换发工作中,解决了非牧民占用草原等长期以来牧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草原水利、棚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扶持牧区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牧区特色种植业、畜产品加工业、草原旅游业等后续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减少牧民对草原畜牧业的依赖。
(七)强化日常管护。各县(市)利用在牧区分布的配种站、饲草料中转站和护林瞭望塔,兼顾草原管护职能;同时,多方筹资新建了一批管护站,目前,阿克陶县2018年-2023年聘请750个草原管护员,每人每年发放劳务补助1万元,2012年-2024年阿图什市聘请7名草原管护员,每人每年发放劳务补助1万元,全州草原管护站9个)。建设并使用的管护设施38座,组建105人的管护队伍并实行持证上岗。部分县还对管护人员发放了交通工具,如乌恰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21名管护人员发放摩托车21辆,加强了对禁牧区的管护能力,保证了履行正常的管护职能。
(八)实施成效。一是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率平衡制度,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产草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监测,全州草原植被盖度由政策实施前的34.98%提高到目前的36.25%,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增强。二是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牧民的转移性收入。同时,通过发展后续产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2426元提高到2024年的12573元,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三是克州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为守边固边和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克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好补助奖励资金在牧民生产增收中的作用,这不仅为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守边固边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促进了克州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政策的惠及下,各族牧民共同受益,共同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中来,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九)典型经验。阿合奇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一是在政策引导下农牧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压减畜群数量,引进良种牛羊等,优化畜群结构;通过加大对人工种草、畜种改良的投入,推进舍饲圈养、加快出栏,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选育优质种公羊、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等举措,推动了品种改良工作,使当地柯尔克孜羊品质大幅提升,原本毛色杂乱的柯尔克孜羊如今毛色统一,羔羊初生体重从平均3.8公斤增至4.5公斤,6个月出栏胴体重平均增重4公斤,每只羊为农牧户增收300余元。二是阿合奇县选派20多位畜牧专业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以“送教下乡”等形式,为农牧民传授科学养殖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助力他们更好地掌握品种改良技巧。三是阿合奇县积极探索转变生产模式,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养殖方式,保证了牲畜的肉质和品质。四是阿合奇县大力发展种草产业,通过荒地改良、引洪灌溉、优良饲草引进套种等方式,在库兰萨日克乡和哈拉奇乡,开垦5万亩饲草料基地,采用套种、混种模式,年产干草产量达50.46万吨,可载畜76.8万只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柯尔克孜羊从此告别了“拿着放大镜吃草”的历史,不断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有效解决冷季饲草料不足的问题。2024年,全县人工饲草产量突破10万吨以上,饲草自给率达90%,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一是草原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目前,克州草原生态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监测范围有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难以满足草原生态保护和政策实施的需要。二是后续产业发展面临困难。牧区后续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有限。三是部门缺少专业执法队伍和人员,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少、执法难度较大。四是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困难大。克州草原主要以荒漠类草原为主,圈舍养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且投入大获利小,再加上饲草来源不足,天然草难以采集,仅限农作物秸秆,且数量严重不足,只能靠放牧采食天然牧草维持,致使许多牧民不愿意改变传统放养方式,给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一是技术人才短缺,牧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草原生态保护和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牧区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渠道不畅,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牧民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同时,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机制,制约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政策完善建议
(一)加强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更新监测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为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大对牧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对牧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牧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牧区创业就业,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牧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畜产品流通企业和经纪人队伍,拓宽流通渠道,稳定畜产品价格。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牧区后续产业的信贷支持,开展畜产品保险业务,降低牧民发展后续产业的风险。
(三)建议。一是将补奖政策实施时,克州未列入草原补助奖励政策范围的173万余亩草场列入补奖范围,适时展开禁牧和草畜平衡区轮换工作,因地制宜,相对提高补助和奖励标准。二是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和林业草原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机制,政策推进难度大,影响了政策实施进度。建议上级部门牵头组织专题研讨,依据两部门职能定位,结合政策实施实际需求,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职责清单。
克州财政局 克州农业农村局 克州林业和草原局
202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