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护草原生态厚植生态屏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州开垦天然牧草地问题整改纪实
索 引 号 | kzlskekzz/2024-01113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克州生态环境局 | 发布日期 | 2024-12-25 10:43 |
名 称 | |||
文 号 | 〔〕号 | ||
来 源 | 克州生态环境局 |
携手共护草原生态厚植生态屏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州开垦天然牧草地问题整改纪实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我国最西端,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克州共有草地4865424.13公顷(7298.14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4108014.66公顷(6162.02万亩),占全州草地的84.43%;人工牧草地12952.14公顷(19.43万亩),占全州草地的0.27%;其他草地744457.33公顷(1116.69万亩),占全州草地的15.30%。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耕地需求不断增加,克州开垦天然牧草地非法现象逐步显现。为营造绿色空间,打造生态克州,克州党委、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列讲话精神,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历经一年的生态治理,通过加强天然牧草地的修复与监管,大力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呈现好转趋势,草原植被覆盖度和草原生产力逐步提高,草原载畜压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通过落实禁牧、草畜平衡、补播、人工种草、毒害草防除等措施,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内草原生态效益显著更加,植被覆盖度、草群高度、产量均有所提高。实施围栏禁牧、休牧,退牧还草工程、生态修复治理等措施,全州28.7%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62%的草原初步实现草畜平衡,减轻了过度放牧对草原的不利影响,项目区内优良牧草比例有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偿机制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增加了牧民收入,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一、夯实责任担当,全力做好组织保障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克州开垦天然牧草地存在的问题,克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定期召开调度会,专题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全力推进整改措施落地见效。责任领导常态化深入现场督察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县(市)在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担当,积极对接沟通,形成有效合力,力促整改任务做实、做细,进一步保障了整改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细化工作举措,科学制定整改措施
克州根据《关于印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的通知》(新自然资发〔2022〕231号)要求,积极制定了《克州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了责任单位,细化了工作举措。在实际整改工作中,依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整改措施,并补充制定了《克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三项整改任务摸底调查存在问题补充整改方案》,推动开垦天然牧草地整改深入推进。
三、坚持结果导向,全面落实整改任务
按照摸排数据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套核项目区矢量数据范围对比后,并经县(市)再次复核,确认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涉及“2018年以来以国土整治项目为名开垦天然牧草地”的问题,占用天然牧草地共567.11亩,人工牧草地共422.64亩。一是涉及占用的567.11亩天然牧草地,依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高质量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五条“严禁开垦四类草场”的相关规定,根据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的原则对其评估,经评估认定,该567.11亩天然牧草地均不在“四类草场”范围内后,保留现状耕地;二是涉及占用289.7163亩人工牧草地,其中283.7163亩土地实际耕种作物为青储玉米、饲草料等,符合人工牧草地种植作物要求,6亩土地用于服务人工草地的路、林、渠,因此不涉及整改;三是涉及占用0.34亩人工牧草地,经核查,该项目为摸排初期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坐标有误,导致套合数据库后占用人工牧草地0.34亩,后经阿克陶县实地勘界,实际不存在占用人工牧草地的情况;四是涉及占用132.5837亩人工牧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五条“严禁开垦人工草地”规定以及州级复核认定要求,132.5837亩耕地必须恢复人工草地的种植。为确保农牧民利益不受损、社会稳定有保障,克州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坚决不搞工作“一刀切”,在项目涉及的阿图什市人民政府、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村民出具保证书的前提下,待项目区内棉花和高粱收割后,由阿图什市人民政府组织农户按照要求种植饲草料,并组织自然资源、林草、生态、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实地核查验收,合格移交乡(镇)政府进行监管,目前已通过自验并整改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