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大布局” 深耕“四大产业”
|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十四五”克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铸辉煌
锚定“三大布局”谋篇,聚焦“四大产业”发力。“十四五”期间,克州坚定不移践行“工业强州”战略,推动工业发展实现系统性转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引领,由传统粗放迈向绿色集约,自产业单一走向集群崛起,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了一曲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质效齐升的奋进凯歌。
锚定矿业 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
新疆汇祥永金矿业的铜矿采区里,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管控矿石开采全流程,高纯度铜精粉正通过封闭廊道输送至加工车间;紫金有色的冶炼厂区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锌精矿转化为高纯度电解锌——这是克州矿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这五年,克州工业的增长势头太猛了!我们看着产值一年一个台阶,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克州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彬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截至2025年9月底,克州工业总产值达117.32亿元,较2020年的49.83亿元实现2.35倍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8.63%;工业增加值42.17亿元,是2020年的1.56倍,年均增速9.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20年的35家增至74家,增幅达2.11倍。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克州已成为全疆举足轻重的产业高地。电解锰产量稳居全疆第一,黄金、钛、铅锌等矿产品产量位居全疆前列,紫金锌业、紫金黄金、紫金有色、科邦锰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依托克州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我们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实现了从探采选冶到绿色开发的全链条升级,现在企业年产值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还多。”紫金锌业董事长李守业介绍道。
项目投资是工业发展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克州聚焦工业领域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69个,完成投资额148.5亿元,较“十三五”期间项目增加82个,投资额增长16.9%。六大优势矿产资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锰矿采选能力突破100万吨/年,铁矿采选能力达1000万吨/年以上,钒铁采选能力增加至2000万吨/年以上,矿业经济成为克州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从无到有 服装纺织开辟“新赛道”
克州德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化纺纱设备整齐排列,高速运转。洁白的纱线在机器间快速穿梭,工人们动作娴熟地操控设备。这些棉纱质地优良,光泽度好、强度高,深受市场青睐,订单纷至沓来。
“过去克州纺织工业几乎是空白,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规模化的棉纺产能,还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到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这是‘十四五’期间的重大突破!”克州工信局企业科科长安红鹤感慨道。五年来,克州精准补齐纺织行业短板,积极引进实力企业落户,围绕德华纺织、润华纺织等重点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克州累计兑付纺织服装企业出疆运费、生产用电补贴共计1.45亿元,政策加持下,克州纺纱年产能从10万锭跃升至100万锭,织布机从无到有到增至2224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克州棉纺年产能100万锭、年产坯布7万吨,服装产能200万件套、家纺产品50万件套、地毯5万平方米、针织(雪地)袜产能5000万双,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纺织产业格局。
“克州的政策支持和区位优势让我们坚定了投资信心,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往东部沿海省份,还通过边境口岸出口到中亚国家,年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克州德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长青说,“企业将继续扩大产能,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纺织服装产业的崛起,不仅填补了克州工业产品空白,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柱。
园区升级 产业集群撑起“强引擎”
新疆华熙管业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一批即将发往中亚的PVC管材正完成最后质检,该企业已累计出口管材200余吨,成为克州出口商品中的“明星产品”。另一边的新疆悍界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专注组装摩托车,480辆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订单正按节点推进。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阵地,我们通过‘1+3’园区(1是指一个核心: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承担外贸枢纽功能。3是指三个支撑: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3个自治区级园区,形成产业协同)体制机制改革,让园区轻装上阵抓发展,现在入驻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敬华说。“十四五”以来,克州加快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实现园区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经营职能剥离,推动园区集中精力聚焦主责主业。
如今克州的园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乌恰县铅锌和黄金产业集群、阿克陶县锰铁产业集群、阿图什市钒钛产业集群、阿合奇县铜黄金产业集群。吐尔尕特口岸和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则向着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贸易基地和加工基地稳步迈进。截至2024年底,克州“1+3”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5.6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90.2%;工业增加值44.9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35.3%;入驻企业696家,其中工业企业303家,规上工业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带动就业1.19万人,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承载区。
绿色创新 绘就工业生态“新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十四五’期间,克州坚决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让工业发展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克州工信局环资科负责人李凯表示。
在克州紫金锌业的矿山生产区,昔日的采矿迹地已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较开采初期提升60%,通过构建“开采—治理—复绿”一体化体系,企业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成为克州工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克州大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在节能降碳行动中,克州组织科邦锰业等15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争取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3个,获得资金支持1864万元;依法淘汰落后砖瓦企业24家,腾出环境容量;争取自治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509万元,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9个,年节省标准煤2万多吨,8家重点用能企业绿电使用率达到30%以上。紫金锌业、汇祥永金、天山水泥等7家企业凭借优异的绿色发展成效,获评国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
“现在企业的生产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废气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通过技术改造,不仅降低了能耗,还节约了生产成本。”科邦锰业环保负责人黄向东表示,“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投入,打造绿色工厂新标杆。”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克州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间,克州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认定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专精特新企业,让创新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共认定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这些创新型企业其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始终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获得奖励支持资金,这些资金全部投入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中。”紫金锌业董事长李守业介绍说,“企业研发的新型矿产加工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附加值较传统产品提升40%以上。”
创新驱动下,克州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电解锌、热镀锌合金、铜精粉、钛精粉等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电解锌年产能达13万吨以上,黄金年产能突破5吨,一批高附加值产品不仅畅销疆内,更走出国门远销中亚、东南亚等地,让克州工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四五”收官在即,克州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站在新起点,克州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更强劲的动力、更务实的举措、更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全媒体记者 伊帕尔·阿卜力米提 王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