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克州新答卷 | 深耕农业现代化 绘就兴农富民新图景
| 来源 | 克州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十四五”时期,克州党委、政府立足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坚持“稳粮、减棉、增饲、强畜、优果”发展思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支撑,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四个百万工程”,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在帕米尔高原绘就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
科技赋能戈壁荒滩结出“致富果”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克州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十四五”期间,克州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让广袤戈壁成为农牧民增收的“聚宝盆”。
筑牢农业发展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蹄疾步稳。为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克州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通过土地连片整治、灌排设施配套、土壤地力提升等举措,让昔日零散、低效的土地成为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高产田。截至2024年底,全州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62万亩,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乌恰县黑孜苇乡创新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模式,将1500亩零散农田改造为高标准示范田,配套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预计年收益达30余万元,农户通过土地人股和务工实现双渠道增收。
开展良种推广工程,实现“好种出好粮、好苗结好果”。克州引进培育适合高原环境的小麦、玉米、棉花等优良品种,建立3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推广“克州冬麦1号”“高原玉米3号”等特色品种8个,平均亩产较传统品种大幅增加。深入实施“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组建专家技术团队蹲点指导,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推动粮食作物平均亩产、特色林果亩均效益提升,为农业产业“四个百万工程”筑牢产能支撑。
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创新改革持续深化。克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惠农补贴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2025年中央、自治区下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项目资金共计3586万元,已兑付补贴资金1917.607万元;截至今年10月,全州已完成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339.067万元。克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已支付10153.75万元,资金支付率95.97%。已发放小麦补贴面积为44.222万亩,其中冬小麦补贴面积42.92万亩、春小麦1.31万亩。
在制度改革创新上,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立足实际,以开展土地托管为契机,整合农机、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托管+个性化服务”,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土地效益和村民收入双增长。阿图什市推进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2025年累计为全市2350余户农户提供小麦“耕、种、收”等关键环节托管服务,完成服务面积1.83万亩,有效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在向戈壁荒滩要效益方面,通过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胡明钰的改造,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曾经的戈壁滩变身成2000亩的精品樱桃基地。在特有的高原冷凉气候下,樱桃基地种出的樱桃品质高、糖分高,第一批樱桃成熟后,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考察。
另外,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推广应用,让传统农业生产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困境。无人机精准播种、北斗卫星导航作业成为克州田间地头的“新时尚”,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更显著降低人力成本。
在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沙拉塔拉村,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穿梭耕耘,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精准补水,无人机植保实现“一键管护”,从整地、播种到植保、收获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作物产量。
从高标准农田土壤建设到良种推广,从特色品种培育到智能精准调控,科技为克州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造特色全产业链激活“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克州立足地域特色,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聚焦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无花果之乡”,阿图什市通过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让传统无花果产业焕发新生。新疆海德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无花果种植大棚里,温室栽培、科学灌溉、绿色防控等现代化技术打破“季节性上市”限制,实现“一年四季常新鲜”,并且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阿图什市无花果三产融合科技创新园一期完成大棚、研发中心、深加工酒厂等建设,二期将打造世界无花果博览园和无花果水上探索乐园,实现“种植+加工+文旅+研学”深度融合。
在阿合奇县,通过江苏无锡援疆的支持帮助,冰川羔羊养殖产业持续发力,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完善了冷链物流体系,搭建了苏克产销对接平台,“冰川羔羊”成功走进江苏各大商超、餐饮机构,为当地农牧民实实在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收。
克州还立足实际,打造“一村一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阿特奥依纳克村的金鳟鱼养殖合作社,依托冰川融雪滋养的优质水源,让冷水鱼“游”出致富路,2024年已为村集体创收11.6万元;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驴产业养殖基地里,210余头疆岳驴产出的优质驴奶每公斤售价高达100-130元,村“两委”提供的技术指导、销路对接等全方位帮扶,让养殖之路越走越宽;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投资159万元改扩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牛圈、300平方米现代化挤奶区,引进50头荷斯坦奶牛,日均产奶520升,预计年收益超113万元。
截至2024年底,全州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77.7万元,同比增长43.1%,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40余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27个,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良好格局。
“全链增值”“一村一品”,克州推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绘就了强村富民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民生改善幸福生活踏上“新台阶”
农业现代化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牧民的笑容里。“十四五”期间,克州把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让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收入增长是获得感最直接的体现。克州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让农牧民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9878元增长至2024年的12573元,年均增长8.5%,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在沙棘基地、樱桃园、养殖场,越来越多农牧民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既有土地流转收入,又有务工工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人,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负责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精品樱桃基地日常管理的居马别克·艾力,朴实话语道出了农牧民们的心声。
阿合奇县哈拉奇乡哈拉奇村生态护林员加那恩·苏拉依曼说:“参与沙棘采摘加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产业发展不仅带来物质富足,更激发了农牧民的内生动力。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参加技能培训,农牧民的市场意识、技术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他们带着北斗导航、智能灌溉、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走进田间地头,让新农具、新技术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引导更多农牧民从“凭经验种地”转变为“靠科技增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创业青年麦麦提江·玉苏普返乡后,利用无人机开展植保工作,年收入超10万元;阿克陶县金古丽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米热班·阿尤甫运用电商直播平台,推广金银花面膜、金银花茶、金银花蜂蜜等特产,销售额实现翻番。
农村面貌也随产业发展发生蝶变升级。全州上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载耕耘结硕果,“三农”发展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克州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落实,让农牧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全媒体记者 侯卫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