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巴仁土陶的传承与焕新
| 来源 | 克州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带着对边疆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的乡村与合作社,聚焦这项承载着七代人记忆的土陶,开展深度探访报道。从昔日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皿,到一度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再到如今融合南北匠心、带动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记者用镜头记录土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用文字还原技艺传承的坎坷与荣光,探寻克州在非遗保护、文化润疆与赣疆协作中的生动实践,向外界展现这座边疆城市守护文化根脉、激活发展动能的独特魅力。
当巴仁土陶遇见景德镇:千年技艺的新生

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匠人在做雕刻。新华社记者郭燕摄
在新疆南疆,土陶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印记。取本地河泥为料,经匠人随心塑形,再以一把柴火高温煅烧,便成就了这些带着粗犷质感、又满是地域风情的器皿。它们与当地人饭桌上豪爽随性的美食天然契合,价格亲民、握持不烫。大小各异的形制适配多样需求,透气防潮的特性更是缺水少电年代里,最靠谱的天然保鲜容器。

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匠人在做彩绘。新华社记者郭燕摄
奥布力塔力普·阿吉是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萨依巴格村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他的家族里,土陶手艺已传承七代,他是第七代传人。
在奥布力塔力普·阿吉的童年记忆里,萨依巴格村里三十多户人家都以制陶为业。但随着时代流转,工业时代的器皿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土陶,土陶生意也日渐萧条,这项老手艺一度走到了传承的十字路口。“不想学土陶,收入很低。”奥布力塔力普·阿吉说。

图为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代表作品。新华社记者郭燕摄
为了让父亲安心,奥布力塔力普・阿吉没像村子里其他年轻人那样放弃手艺外出打工,而是默默接过了父亲的制陶工具,坚守着家族七代相传的技艺。
2015年,转机悄然降临——在江西援疆的牵线下,他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瓷都”景德镇。此后十年间,这位来自南疆山沟的“土匠人”,先后13次远赴景德镇进修学习,在瓷都的匠心氛围里汲取技艺养分。
奥布力塔力普·阿吉说自己在景德镇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提高了很多。“没有去景德镇之前,我们自己做的作品最多是100块钱、80块钱左右。现在我们做的作品最高是1万多到2万块钱左右。”

江西援疆干部和奥布力塔力普・阿吉交流合作社发展。新华社记者郭燕摄
不仅个人技艺突飞猛进,奥布力塔力普・阿吉也越发自信从容。在当地政府与江西援疆的合力扶持下,他的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从昔日家庭小作坊,蜕变为3000多平米的现代化空间——集制作工厂、产品展厅于一体。更值得骄傲的是,合作社以“石榴籽心连心”为主题创作的土陶作品,还被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正式收藏,让南疆土陶登上了专业艺术殿堂。
江西援疆干部冯仕超告诉记者,“比如新疆石榴瓶的这个作品,原来我们是没有这种镂空的雕刻技艺的,也是到景德镇学习以后,双方的匠人对陶瓷作品产生了一种共鸣,把景德镇的雕刻工艺带回到新疆来。”

在2025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奥布力塔力普・阿吉为参观者介绍合作社代表作品。张炯摄
十年间,江西援疆架起技艺互通的桥梁,先后选派十五批次当地土陶从业者赴景德镇,系统学习陶瓷生产全流程工艺;同时邀请四十余名景德镇制陶大师亲临阿克陶,现场传经送宝。更助力阿克陶土陶匠人登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让南疆土陶走出新疆、亮相更大舞台。

在2025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米拉斯土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匠人在做雕刻技艺展示。张炯摄
如今,在奥布力塔力普・阿吉的带动下,三十多名土陶从业者在合作社稳定就业。喀什古城、英吉沙县的7家店铺同步代销产品,销路越走越宽。这份跨越万里的帮扶与坚守,让古老土陶手艺重焕生机,也让传承之路满是希望。
奥布力塔力普・阿吉的眼里总闪着滚烫的光,脸上常挂着藏不住的笑容。他说自己心里装着一个大大的梦:既要像父亲那样,守住家族七代相传的土陶根脉;更要带着这份老手艺创新突破,为南疆土陶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