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多举措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托什干河区域生态治理后景色怡人

托什干河区域生态治理前杂草丛生
近年来,克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系统治水”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州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合理的节水措施,能够有效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地处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色帕巴依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采用智能灌排系统等节水措施,在2000亩玉米地上实现高产,在水资源利用上做到了集约与高效。
近年来,克州还通过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防渗渠建设力度、开展灌区改造、中水回用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农业用水效率,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常态化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意识。如今,克州河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全州地表水水质良好,生态福祉持续提升。
在综合治理方面,托什干河(克州段)是克州“系统治水”的典型范例。该河段自西向东流贯阿合奇县全境,绵延241公里,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由于河岸线两边多为戈壁,水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近年来,克州党委、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筹措整合2.8亿元资金,聚焦基础设施、防洪堤坝与廊道生态修复,扩渠引水、筑堤疏洪,修筑巡护道路28公里,新建防洪堤35公里,加强河岸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累计种植戈壁大果沙棘6.5万亩。同时,投资3.5亿元完善引水、输水和缓冲带生态环境修复,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面积9238.1公顷,人工恢复植被2237亩,湿地率达51.7%,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年平均流量稳定在83立方米/秒,河岸湿地功能逐步完善,两岸植被不断增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水质常年稳定达到Ⅱ类。
阿克陶县白沙湖片区通过投入资金开展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对入湖河流实施水土流失沟道治理,实施草场禁牧并设置管护站,有效遏制了超载放牧、滥牧现象,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来自江西的摄影爱好者李伟说:“几年前湖边还能看到不少沙地和秃斑,现在放眼望去全是绿色,湖水也更清了。禁牧后生态恢复很快,我们拍到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变多了。”
“十四五”期间,克州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有力,累计投入中央及地方配套资金6348.56万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7.32平方公里,完成规划任务(117.7平方公里)的167.65%,超额67.65%。通过重点实施卡拉贝利枢纽区、乌恰县阿克林场、阿合奇县别迭里村等一批治理工程,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强,生态效益与防洪减灾效益日益显现。
在推行河(湖)长制方面,克州通过每年印发《克州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持续完善“河(湖)长+林(草)长+检察长”联动机制,统筹水利、林业、检察等多部门力量,坚持生态搬迁、草场禁牧、矿山修复等工作与执法监督协同推进,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新格局,实现了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
“过去涉及多个部门的河湖治理难题,现在通过‘河(湖)长+’联动机制,能够快速会商、联合行动,确保治理项目高效实施。”克州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艾散·玉苏普说。
为守护河湖生态健康,克州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州5条主要河流上的7处关键拦河水库,实施生态下泄流量月度监测。监测数据显示,所有断面下泄流量持续稳定达标,有效保障了河流的基本生态用水,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全媒体记者 王鹏飞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