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新业态 激活阿合奇县经济新动能
|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近年来,阿合奇县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秋日的帕米尔高原天高云淡。清晨,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猎鹰之乡”民俗体验点响起喙亮的鹰笛,一只只雄鹰傲立于驯鹰人臂膀,吸引着众多摄影师与游客。这一幕,正是阿合奇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旅拍经济激活文旅新引擎
“注意眼神,看远处的山。对,保持住。”摄影师一边调整构图,一边引导游客。在他的镜头中,猎鹰的锐利眼神、游客的笑颜与远处巍峨的雪山相映成趣,不少游客专程远道而来,只为拍摄一套以鹰为主题的旅拍大片。
面对持续升温的旅拍需求,阿合奇县积极构建“鹰之舞”主题旅拍服务体系,推出服饰租赁、专业驯鹰人及猎鹰“模特”、最佳拍摄点位推荐与文创展销等“一站式”服务,推动非遗从可观看走向可体验、可带入镜头。
来自河南的游客刘斌说“这次拍摄不仅让我收获了独特的旅行纪念,更让我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的生机,以及当地群众依托文旅实现增收的喜悦,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据统计,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51.76%和95.92%,旅拍正成为引爆当地旅游市场的新引擎。
家门口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旅拍热潮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通过表演驯鹰参与服务获得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游客越多,我们的日子就越好。”驯鹰习俗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铁木尔别克·居马吐尔地说。
在猎鹰场旁,“雄鹰印象”摄影工作室负责人麦尔丹·阿不力孜正在整理新到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全部由本地绣娘手工制作,既保留了传统工艺,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很受游客欢迎。”麦尔丹·阿不力孜说。
在江苏省无锡援疆工作组的支持下,当地手工艺人还开发出刺绣乐器等一系列“猎鹰”主题文创产品推动其成为阿合奇县文旅新标识。
同时,在景区推出驯鹰技艺实景表演,相关体验项目成为游客必选打卡项。2025年猎鹰文化旅游季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100家商户共同发力,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达1144.10万元。
青春力量注入非遗传承
在这场文旅融合的实践中,一批返乡大学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我选择回到家乡,正是因为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大学学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现在正好能用上。我的工作不只是提供服务,更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把‘猎鹰之乡’的品牌推广出去。”哈拉奇乡布隆村返乡大学生古丽塞娜提·吐尔塞依提说。
如今,许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积极组建短视频团队,通过直播、图文等方式,让猎鹰文化“活”在镜头里、“火”在网络上。“这是我们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与创新。”古丽塞娜提·吐尔塞依提说。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2024年,阿合奇县协调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增补50名州级驯鹰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累计举办玛纳斯、驯鹰、库姆孜、刺绣等培训4场次、赛事活动8场次、展示展演活动6场次。同时,选派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赴外地参加培训及赛事活动,有效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水平。
文旅融合绘就振兴新画卷
阿合奇县以“史诗之光·雄鹰之约”品牌建设为核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猎鹰表演常态化,并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今年的猎鹰文化旅游季尤其亮眼。通过“文旅+体育+非遗”多元融合模式,活动吸引了全疆各地选手同场竞技,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
“我们正努力将猎鹰文化从观赏性非遗转化为可体验、可触摸、可带入镜头的沉浸式旅游产品。下一步,我们计划创新推出更多旅游产品,助推阿合奇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猎鹰场工作人员塔拉依别克·阿依提买买提说。
从牧区到景区,从非遗到产业,阿合奇县正以猎鹰文化为支点,撬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广阔未来。雄鹰翱翔,不仅见证着高原的蜕变,更预示着一条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发展之路正在帕米尔高原徐徐铺展。(全媒体记者 温彤 熊宣然 通讯员 乌兰别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