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新造 | 南疆口岸看克州系列报道⑦:“家门口就业,下了班就能吃上妈妈做的拉条子!”
来源 | 克州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帕米尔高原,新疆帕米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海关监管库装卸工艾力江·艾拜杜拉和队友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熟练地码放着印有“中国制造”的货箱,这些货物将通过伊尔克什坦口岸运往中亚。
对艾力江·艾拜杜拉而言,这份工作让他找到了归属感。每天收工后,他能吃到妻子做的热乎饭,看着孩子们写作业,这种平凡的幸福正是口岸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新疆帕米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库房保管吾热依木·吐尔干阿力介绍,公司100多名装卸工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外地师傅,也有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地员工,大家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这种默契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延续到了生活里。
来自河南南阳的王建书已经在口岸工作了六个年头,把这片热土当成了第二故乡。走进员工宿舍,浓郁的芝麻叶香气扑面而来,他和甘肃、四川的工友们正分享着各自家乡的特产。墙上贴满的合影里,记录着这个“大家庭”的温馨时光。
“这里虽然离家远,但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公司还有免费的员工宿舍,每天都充满干劲儿。”王建书摩挲着床头的全家福,黝黑的脸上绽放出朴实的笑容。
厂房一角。全媒体记者朱鑫摄
与外来建设者同样充满干劲的,是选择返乡发展的本地青年。大学刚毕业的依沙别克·阿不都拉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现在在口岸的一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实习。“薪资待遇不错,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吃到妈妈做的拉条子。”这个阳光大男孩一边熟练地整理报关单,一边笑着说。尽管24小时货运通关让工作节奏紧张,但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工作热情反而愈发高涨。
伊尔克什坦口岸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以来,不仅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陆港综合服务区,曾经粗放管理的停车区已蜕变为现代化物流枢纽,直接创造了90多个就业岗位。周边餐饮、住宿、汽修等26家配套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个微型服务商圈。
新疆福润锡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国敏锐把握住口岸发展机遇。“口岸车流量持续攀升,直接带动了我们维修业务的增长。”李文国介绍道,这家新企业不仅创造了多个高薪岗位,更培养了一批本地技术人才。
近年来,伊尔克什坦口岸立足区位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口岸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
新疆华瑞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袁俊用一组数据展现了他们的工作成效:“今年以来,我们已为园区企业精准匹配148名本地劳动力。”这家专注于园区就业服务的企业,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系列服务,搭建起企业与求职者的桥梁。
新疆华瑞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袁俊为员工培训。资料图
在袁俊的办公室墙上,一张用工需求热力图清晰地标注着口岸各企业的招聘动态,而另一面墙上则贴满了就业者的笑脸照片。“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用工需求,更要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袁俊说。目前,该公司服务的就业群体中,有超过90%来自周边乡镇,他们正逐渐成长为口岸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新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口岸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释放口岸潜能,拓展高质量岗位,支持创业创新,为本地群众创造更优质就业创业机会。”
从装卸工到创业者,从本地青年到外来建设者,他们用奋斗诠释着丝路枢纽的活力,也见证着开放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全媒体记者 高萌 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