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保护传承发展论坛⑤:千年史诗的当代对话
来源 | 克州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7月14日,《玛纳斯》保护传承发展论坛在克州国际大酒店举行,14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科技工作者及文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以会为媒,以论载道,以非遗会友,共话《玛纳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论坛现场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当过去与未来在当下相遇,非遗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今年,《玛纳斯》保护传承发展论坛通过主论坛引领与分论坛对话,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文化与产业的多维对话空间,为克州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兵,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主任沈维琼依次发表了主旨演讲。
谈及人工智能赋能非遗发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兵表示:“我们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多模态语料库、研发专用大模型和知识图谱,打造智能应用体系,再借助直播、文创、AI互动等多样化场景,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这种‘科技+文化’的创新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参加“史诗新篇——玛纳斯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应用探索”分论坛后,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马丽娟深受启发。她结合自身对《玛纳斯》史诗翻译与传播实践谈道:“在本次论坛中,我深切感受到《玛纳斯》研究正迈向技术化与数字化的新阶段。作为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者,我期待在技术赋能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翻译实践与研究,为《玛纳斯》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精准的国际表达。”
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不断深化,呈现出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态势。在“非遗新生——传统技艺与智慧在现代商业中的融合之道”分论坛上,首次到访克州的吉尔吉斯共和国中吉文化交流与汉学专家马哈巴特·阿利别科娃以“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合作”为主题,结合旅游数据、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等国际化影响,分析非遗商业化落地的现状、挑战与潜力。
⠂谈及第一次来克州的感受,马哈巴特·阿利别科娃说:“克州第十一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老中青少四代人共同吟唱史诗的节目令人震撼,特别是当地年轻人自发学习《玛纳斯》史诗与库姆孜琴的热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期待两国深化合作,共同守护英雄史诗《玛纳斯》。”
本届论坛的学术视野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特征,各分论坛的差异化议题设置同样彰显了学术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精神脊梁——爱国守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时代传播”分论坛以克州戍边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其历史演进轨迹与核心价值内涵,着力构建新时代戍边精神的理论体系,为边疆治理提供文化支撑与思想资源;而“文旅新引擎——驱动克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分论坛则另辟蹊径,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当地旅游资源禀赋与发展瓶颈,探索如何让雄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与独特的边境风貌形成叠加效应,构建可持续的文旅发展生态。
这种精神价值挖掘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议题架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着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与爱国守边等克州特色文化品牌的创新实践,也为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持续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论坛现场
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为论坛注入了蓬勃的学术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周玉婷分享道:“通过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研讨,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史诗人物关系的系统性建构、谱系演变的动态过程,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的启发。”
作为研究《玛纳斯》史诗近40年的学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深有感触地表示:“《玛纳斯》史诗的发展之路,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如今,这部古老史诗正以崭新姿态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从传统歌剧、舞剧的经典演绎,到年轻一代用说唱等方式创新诠释;从口耳相传的古老传承方式,到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这些探索不仅让史诗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活力,更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届《玛纳斯》保护传承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部跨越千年的英雄史诗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持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厚滋养,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萌 侯卫明 朱鑫)
责任编辑:朱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