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激活致富新动能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四月的克州充满发展的勃勃生机。各乡镇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探索集体增收与农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杏李变身“致富果”
走进阿克陶县喀热开其克乡比纳木村的精品果园,成片的杏李树随风摇曳,青翠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除草、修枝。这个曾因传统种植效益低而陷入发展困境的村庄,如今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提质、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村“两委”成立阿克陶县翼陶蔬果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资源,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推动规模化经营,引入杏李新品种,打造现代化精品果园。
“我们果园的杏李长势良好,产值高,后续进入盛果期,计划同步引入智能水肥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自动调配营养液,节水的同时提升坐果率。”合作社技术人员王勇说,物理防虫技术则采用LED诱虫灯与性信息素干扰,配合果园放养60箱赤眼蜂,实现化学农药零使用。
为解决产销对接滞后等问题,2020年6月,合作社与新疆大漠华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构建“龙头企业管技术销售、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参与受益”的产业链。企业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控水增糖等标准化管理方案,并通过订单农业锁定销路,村民除每亩500元保底分红外,还可以通过务工增收。
“以前种玉米一年挣不到什么钱,现在土地流转有分红,在果园工作还有工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阿依夏木古丽·克热木说。
为确保农户利益,比纳木村创新“阶梯式保底+利润分成”机制,未挂果期按亩逐年递增发放保底金,2020年—2023年累计发放111.18万元。目前,全村杏李种植规模扩大至700亩,形成“集中连片+庭院经济”双轮驱动格局。
“今年果园预计年产鲜果70吨,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喀热开其克乡干部安军林算起经济账。
为充分发挥果园效益,村“两委”还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商业品牌“福康天”,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果品销售。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
连日来,乌恰县黑孜苇乡1500亩高标准农田的玉米播种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播种现场,机器轰鸣声不断,精量铺膜播种机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匀速往返,铺膜、播种等工序高效且精准。乌恰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确保顺利出苗。
“今年采用40+70公分宽窄行密植模式,株距在15—18公分,这样每亩收获株数能达到7000株。整地后直接播种,播完种再滴水出苗,后续根据玉米生长期精准配置水肥,提高产量。”乌恰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岳文龙介绍说。
此次玉米播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无需参与具体的田间管理工作。乌恰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设备以及专业人才优势,承担起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农事操作,并提供优质种子、技术支撑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发挥中介协调作用,负责整合农户土地资源、对接公司与农户,确保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乌恰县金土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海宝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不仅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让农户从繁重的农事劳作中解放出来,获得稳定的收益。”
近年来,乌恰县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昔日零散、低效的土地成为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高产田。
“通过土地流转,我去年分红2500元,自己还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黑孜苇乡库勒阿日克村村民阿汗·阿马提百克说。
据了解,这片1500亩的高标准农田玉米丰收后,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30余万元。
无花果打造甜蜜产业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眼下,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果园一派忙碌景象,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村民为无花果树起树、去覆膜、揭棉被、搭支架。
阿孜汗村村委会主任、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努尔买买提·居马说:“通过起树,让土壤透气、保水,为无花果树的根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为促进无花果产业蓬勃发展,阿孜汗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阿孜汗风情园里,由昆山援疆工作组联合阿图什市各乡镇创立的“图新鲜”,通过“现摘现邮”的产销模式,让新鲜无花果直达全国消费者手中,无花果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阿孜汗村村民穆妮热·许库尔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无花果的,希望用自己的双手让更多人吃到我们阿孜汗村的无花果。”
“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农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阿孜汗村党支部书记张雪辉说。(全媒体记者 米娜瓦尔·依布拉音 苏比努尔·依明江 杨杰 王颖新 高尉宸 通讯员 陈子萧)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