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许尔盖村:盐碱地变身“金银滩”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平整的柏油路从村中穿过,道路两侧墙面粉刷一新,手绘宣传画栩栩如生……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曲许尔盖村既有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之美,又有人间烟火的热闹温馨,交绘出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
盐碱土变“金疙瘩”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年年荒。”面积广袤的盐碱地曾是曲许尔盖村的负担,村“两委”曾经千方百计进行过改良,但投入大,见效慢。制作碱土馕坑这一增收途径,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
走进位于曲许尔盖村的阿图什市兄弟碱土馕坑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陈列着馕坑制作的各种原材料,经过制作模具、搅拌硝土、硝土上模、铁丝加固、风干晾晒、人工烧制等13道工序,一个馕坑成品就制作完成了。
2015年,在格达良乡的支持下,有着馕坑制作技术的库尔班·艾买提兄弟成立了合作社,并申请了“格达良馕坑”商标。“乡政府大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在资金上帮扶,还帮我们做发展规划,合作社越办越红火。”库尔班·艾买提说。
曲许尔盖村的天然盐碱土制作出的馕坑不仅结实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效果好,高温下由于盐碱的挥发,使烤出来的馕散发着麦香,独具特色。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周边馕坑制作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因此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提高收入。”阿图什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买买提主马·卡地尔说。
现在,农闲时制作馕坑成了曲许尔盖村村民热衷的活计,他们制作的馕坑走出新疆,走进了广东、山东等地,甚至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曲许尔盖村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运行模式,把碱土馕坑制作发展成为特色产业。2024年2月,曲许尔盖村积极研发土陶馕坑,打造城市化、绿色环保电馕坑,亮相全国劳务品牌展览会。2024年,曲许尔盖村年制作和销售馕坑数量超过10万个,年产值达2000万元。
“将打造‘一村一品’,持续推进馕坑产业发展,使馕坑产业走上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时,发展新的馕坑品种,打造适合城市使用的馕坑,开拓新的市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书记范玉龙说。
棉田变“白金地”
“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过去曲许尔盖村盐碱地的真实写照和当地农民对盐碱地束手无策的感叹。
“盐碱地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地下水恶化。”村委会主任吾甫尔·艾沙说。
盐碱地如何改良,不仅严重困扰着农民,也考量着村“两委”班子的责任与担当。
2014年9月,阿图什市水利局开始实施格达良乡盐碱地改良项目。曲许尔盖村采取健全排水系统,做好渠道防渗及渠系配套,灌区长期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改良。
村民艾山·依明家的地通过改良,棉花亩产和收入不断增长,2023年棉花产量45吨,2024年棉花产量55吨,较2023年增收7万元。“这几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通过滴灌技术,不仅减少了盐碱带给棉花产量的影响,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产值也提高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艾山·依明说。
经过改良、源头推进高效节水棉花高产密植等措施,原有的面积小、农机使用不方便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土壤。
曲许尔盖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四个百万工程”,坚持产业发展布局和做强两个主导产业、壮大三个特色产业、培育三个强基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党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打好联农带农“组合拳”,带领农民走出一条强村富民路。
“多年来,我们通过平整土地、耕作和轮间套作、植树造林、种植耐盐作物等进行土地改良,通过引进良机、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源头推进高效节水棉花高产密植,棉花产量提高至每亩480公斤左右。”村委会主任吾甫尔·艾沙说。
小庭院激活致富“密码”
人均地太少,便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如何让薄土生金?曲许尔盖村探索创新发展“庭院经济”,努力把个人庭院的“方寸地”变成“增收园”。
自从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以来,买买提·马木提就琢磨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住宅附近的“巴掌地”,把庭院收拾出来变成菜园,种植起西红柿、辣椒。曾经东一块、西一块的庭院“巴掌地”、杂草丛生的闲置地成为村民增收的“钱袋子”。
现在,曲许尔盖村房前屋后栽种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小菜园里种植的西红柿、辣椒、白菜、豇豆、茄子等蔬菜不仅供家里吃,还能拿出去卖增加家庭收入。
近年来,曲许尔盖村按照“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百姓富、集体强”的原则,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谋划“庭院经济”致富模式,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村共有71座小拱棚,实现户均增收3600元左右,让“美在农家、富在庭院”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全媒体记者 祖丽皮亚·卡拉吉)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