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点”绿 筑起“绿色长城”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克州被称为“万山之州”。过去,人们常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来形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
现如今,克州处处呈现绿树成荫、湖光湿地、山水相依的景象,绿色之歌在克州这片活力四射的大地上唱响,映照出克州各族群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州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以“依法推动防沙治沙用沙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疆篇章”为主题,以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实施情况为主要内容的2024年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工作。
执法检查显示,近年来,克州将防沙治沙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7208.18万元,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42.45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毛之地变生态绿洲
“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阿图什北山、南山的真实写照。从2004年开始,克州持续开展生态绿化工程,掀起荒山造林绿化热潮,累计投入2.11亿元,先后建起北山、南山生态治理片区,造林面积达3.85万亩。采用“乔灌草结合、林果间作”的办法,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样化的防护模式,主要种植核桃、苹果等,进一步加快绿化进程和生态建设步伐,让荒山变青山、变金山,实现增绿与增收互促共赢。
从沙石裸露、干旱贫瘠的“不毛之地”到“天然氧吧”,各族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克服一切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山破土、平整土地、拉水上山,让昔日荒凉的山坡变成了城市的“后花园”。
近年来,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建设美丽生态克州,克州狠抓防沙治沙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工作,健全保障机制,夯实治理能力。按照“谁经营、谁防治”“属地管理”原则,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着力在“护绿”上坚守红线、在“增绿”上久久为功、在“用绿”上求实见效、在“活绿”上推陈出新,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坚持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为抓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强荒漠化区域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同时,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培训管理,保障林草资源安全稳定。
“十四五”以来,克州1人荣获“全国绿化奖章”、阿合奇县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草场生态渐入佳境
为遏制土地沙化扩张势头,克州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人工造林种草、“工程+治沙”等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模式。
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以来,克州积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定居兴牧等,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恢复。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让牧民从过去只注重牲畜量到自觉禁牧、轮牧,不仅让生态更好地繁衍生息,也改变了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出大山,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宽,实现了草原美、牧民富。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提高防沙治沙能力极为重要。克州扎实开展林草湿荒调查监测,落实《克州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州、县两级沙尘暴信息员队伍,不断提升沙尘暴灾害预警能力。“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42.45万亩,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减缓,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克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
克州将防沙治沙与戈壁产业开发有机结合,使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滩变成了许多治沙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防沙治沙、水土保持……
自2006年起,阿合奇县充分挖掘丰富的戈壁资源,结合当地土壤特点,积极探索以大果沙棘为主的防风治沙新模式。
阿合奇县将大果沙棘作为特色林果业的主栽品种,通过大面积推广种植,既增加了林木面积,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和土地蓄水量,又产生阻滞风沙、制氧等作用。
阿合奇县还充分发挥沙棘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通过推广种植大果沙棘,加快推进生态修复,使沙棘真正成为守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和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伴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克州在茫茫戈壁上,谱写了一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凯旋曲。(全媒体记者 祖丽皮亚·卡拉吉 通讯员 姚金龙)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