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之州”让薄土生“绿”让生态生“金”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初夏傍晚,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送走了最后一缕阳光,西极塔宛如一位守望者,同全州各族群众一起守望着克州,守望着祖国最西端。
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阳光一般指引着克州做足“绿色文章”,为“万山之州”绘就最美底色。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克州素有“万山之州”的美誉。山地占全州面积的90%,平地在这里显得十分珍贵。东西相对高差6522米,气候差异大。全年干旱少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7℃。早期的克州,因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传统农牧业空间狭小,是一个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
尽管如此,自治州党委政府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出系统治水、生态治理、产业转型、乡村整治、城市宜居、督察整改“六篇文章”,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克州篇章。
“三个循环”打造绿色矿业样板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这是人们对戈壁滩的固有印象。但走进阿克陶科邦锰业制造有限公司厂区内,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厂房与层层绿荫交相辉映,焕发出勃勃生机,昔日尘土飞扬的戈壁滩变成“花园式”工厂。
2023年5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来到阿克陶科邦锰业,深入调研绿色矿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安全生产等工作时强调,克州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围绕优势矿产资源,深入研究谋划,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群众持续增收。
没有水,为矿山披绿怎么干?“一开始没有水、土,到处都是山体裸岩,根本没法种任何植被。”阿克陶科邦锰业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受自然环境因素所限,在克州为矿山披绿注定是一件难事。没有条件怎么办?那就创造条件,我们把山体的岩石开凿出来,再从山下把好的土壤运到山上换填。
尽管费了如此大的劲儿,刚开始种下的树苗依然很难存活,次年还需补种。原因很简单,缺水。在矿山,水往往是解决生产以及生态问题的关键。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锰”进。
克州统筹谋划,尽最大努力平衡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决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先后打造了一批物质循环、能源循环、用水循环“三个循环”样板企业。矿区广布管网,实施尾矿回水利用、生活污水净化回抽等循环经济项目,用于生产用水和矿区的绿化灌溉,实现了生产生活废水零排放、废气全部达标排放、厂界噪声无超标、固废危废合法依规处置、污染物排放量远远控制在核定范围内。同时,通过技术改造、更新设施、绿化环境等举措,走出一条矿山安全发展与绿色环保治理双赢的道路,既有了金山银山又守住了绿水青山。
“自治州党委在政策落实和减税降费力度上给予了企业大力的帮助和支持。通过提升服务力度、服务温度、服务准度、服务速度‘硬支撑’,实现了企业有呼政府必应,提升了营商环境‘软实力’。”阿克陶科邦锰业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永政说。
克州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节省原材料输出,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市场竞争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城市焕发新生机
在家里坐久了,可以在小区门口的公园跳跳广场舞;出门走累了,可以到街边的公园歇一歇;下班回家了,可以从公园中的慢行道穿行,避免人车混行……漫步阿图什三千年雅园,头顶蓝天,脚踏沃土,嬉游公园,静赏碧水。
“春季沙尘肆虐,下雨时洪水顺着道路就冲进了城。”苏州绿野景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如此形容以前阿图什恶劣的生态环境。
谁能想到,与之前荒凉的景象对比,如今的阿图什一座座“口袋公园”串珠成链,建成了滨河公园、三千年雅园、街头“趣园”等15处公园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6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98%;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高于0.9个,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达50%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0.8千米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7.19%、绿化覆盖率达39.32%、乔灌木占比达60%以上;博古孜河—滨河公园—北山生态林等民生项目共同构成城市之间的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率达100%。
“三千年雅园采用苏州造园之思路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大规格树木作为主干树木,辅助各类灌木,引灌溉渠水进园成湖,就地势从高到低跌水而下形成三个水面,最终流出公园回到灌溉渠,2023年被自治区评为城市‘口袋公园’示范样板。”三千年雅园工作人员介绍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克州,一边是广袤沃野,一边是高楼大厦,城市品质功能加速提升。
仲夏,离北山公园5公里处就能闻到一股沙枣花的味道,沿着香味来到北山公园,目之所及,皆是绿色。从砂石裸露、干旱贫瘠的“不毛之地”到“天然氧吧”,近20年的植树造林让阿图什城市绿色更浓。
曾经“春秋沙尘铺满天、冬季粉尘随风扬”的局面,从2004年开始,通过开展生态绿化工程,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年接一年地在北山、南山展开“播绿”行动,先后投入1.4亿元,种植面积2.3万亩、树种151.78万株,参加植树的各族干部群众累计16.96万人次,先后建起北山、南山绿化基地,采用“乔灌草结合、林果间作”的方式,阿图什北山成了城市的“后花园”。
从干涸到碧水、从荒岭到青山,从稀缺到遍布、从保护到修复,克州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目前,全州累计造林125.74万亩。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生态。克州“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的同时,以“水气土”三条主线为重点,开展散煤、油烟、扬尘、柴油车等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城乡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一幅幅画卷正精心绘染,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使全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美丽克州正在呈现。
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乡风文明新农村
生态含绿量,就是发展含金量。
随着乡村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破茧化蝶,一幅幅生活惬意、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每年夏季,克州冰川公园景区林木葱郁,芳草青青。美丽的景色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景区农家乐经营者依木然·伊德里斯说:“旅游旺季,每天能卖一只羊,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好收入得益于好政策,克州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每亩3700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费用由政府“买单”,实惠让给农民,保住农民“口袋钱”,解放的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中,为优化产业结构作贡献,把乡风文明做到极致。
在自治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巴格拉村不仅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小块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变成了“大条田”。
眼下,巴格拉村2023年新平整的2218亩高标准农田里的冬小麦已进入成穗期,绿油油的麦子远远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绿地毯。
“以前农民用传统管理方式,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后,不仅管理方便了,还提高了农田质量,小麦产量也从以前的每亩240公斤提高到每亩475公斤。”巴格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克白尔·艾尔肯说。
巴格拉村是克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克州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全力以赴形成高标准农田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农作物增产增收“两增一减”的双赢局面。目前,克州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面积16.78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小地块”变成了“大条田”,增加了耕作面积的同时,节约成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为克州粮食种植在耕地、播种、管理、采收等环节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有效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同时,通过坚持畜禽粪便回田,杜绝人为“地理隔离”,让土壤始终保持肥沃。将农作物秸秆用作养殖饲料百分之百回收利用,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我们村的环境和城里一样好。”巴格拉村村民木沙江·吾休尔说。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克州的发展面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新征程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新篇章,克州永不止步。(全媒体记者 祖丽皮亚)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