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稳岗就业促增长
来源 | 克孜勒苏日报 | 发布时间 | 阅读 | 1 |
---|
玉麦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7980人带动就业12071人
阿克陶县玉麦镇打好抓稳岗、扩就业、促增收“组合拳”,外出务工有保姆式服务,就地就近就业有企业和家门口的工厂吸纳,创业有指导扶持,技能提升有免费培训,工资权益有维权保障,“三无”劳动力有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稳岗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群众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人居环境整治、“万亩庭院经济”工程、土地流转……玉麦镇多措并举,整合撂荒地、弃耕地等闲置土地1441.5亩,推动食用菌、牛羊、家禽、蔬菜等种养殖业进庭院、进农户,探索反季节和“短平快”蔬菜试种,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动员群众参与种植项目获取工资性收益,把有限的耕地变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良田,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与庭院环境整治“双赢”。
“今年我把自家荒废的院子改造成小菜园,种植了辣椒、番茄、茄子等蔬菜,既美化了环境,还有经济效益,我还准备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在致富的道路上跑起来。”玉麦镇尤喀克霍伊拉村村民吐尼沙依木·居买提起发展庭院经济,乐呵呵地说:“闲置的地还能产生经济效益,现在在家也能有收入,日子很不错。”
摸清转移支付、专项补助、集体收入……结合实际加强资金多方向投入,用活用足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农民投工投劳、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办好群众期盼已久的大事,用政府的小齿轮带动市场的大齿轮,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不断放大效益。
抓实转移就业这个主攻方向,玉麦镇进一步挖掘本地潜能,多渠道拓展岗位供给,积极扶持卫星工厂、片区工厂、养殖基地等产业发展,引进36家企业、120个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补充新业态,因地制宜进行村庄规划,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最大限度盘活乡村各类闲置资源,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据统计,该镇开发公益性岗位73个,保持3个就业帮扶车间相对稳定,吸纳就业91人,其中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85人。坚持以培育本土人才为主线,培养出家禽养殖员、食品加工员、美发师、中式烹调师等各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7980名。通过对外输出和对内消化“五个一批”共带动就业12071人,人均每月增收3000余元。
成立农业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队、加强新开垦土地的提升改造、大规模开展科学种养殖技术培训……摸清农牧民群众所需所盼以及技能水平现状,分批次送往技工学校等地学习进修,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目标2321人次,不断提升农牧民劳动素质,推动实现“零工变小工,小工变大工”,拓展牛羊鸽驯养效能,切实提升农民庭院种养殖技术水平。坚持本土培养和外来引进相结合,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创业就业、“能人”回乡领办创办合作社、农民工返乡致富带富发展经济,用好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等本地乡土人才资源,实现就业致富。
“以前的收入也仅够温饱,2021年镇里村里推动合作社发展,我在金农农林牧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员,现在月收入1万多元。”玉麦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阿不都肉苏力·艾买提说,现在有空就参加各类培训班,不断给自己充电,一个人致富不算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才是最有意义的。
阿不都肉苏力·艾买提所在的金农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带领170多人脱贫致富,助推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玉麦镇党委书记王军见说:“玉麦镇将继续打好抓稳岗、扩就业、促增收政策‘组合拳’,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和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统筹推进各项民生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全媒体记者 杨鸿午 通讯员 李海文)
责任编辑:邓兰